台灣新創如何玩轉SPAC?未來機會大解密 (下)

2025/05/12

1. 操作SPAC的實戰指南

想用SPAC衝美國市場,台灣新創得做好功課。這裡是我的實戰建議:

打造吸睛故事:美國投資者愛聽「改變世界」的願景。你的AI晶片能推動物聯網革命?還是電動車技術能打敗特斯拉?把故事講大、講好,讓SPAC團隊心動。

財務透明:SPAC併購前,投資者會看你的財報。台灣公司常有家族式管理,帳目得按國際標準整理乾淨,不然會被質疑。

找專業機構幫忙:請個熟悉SPAC的財務顧問或律師,幫你談估值、簽合約。美國市場規則多,別自己硬上。

談好條件:SPAC團隊通常拿20%股份作為報酬,你得確保自己不被稀釋太多。Gogoro當年就談了個好價格,值得參考。

2. SPAC的未來:台灣新創的機會窗口

SPAC的未來有三種可能,對台灣團隊來說都是機會:

品質為王:SPAC市場會洗牌,只剩優質團隊和公司。台灣新創如果技術硬、產品強,就能脫穎而出。比如AI或半導體公司,可能被大SPAC相中。

亞洲崛起:美國SPAC開始往亞洲找目標,香港和新加坡也在推SPAC。如果台灣能爭取政策支持 (比如放寬海外上市限制),未來SPAC交易可能更活躍。

利基市場:SPAC會轉向特定產業,像綠能、科技、健康醫療。台灣在這些領域有優勢,尤其是永續能源,能跟美國投資熱點對接。

3. 數據背書:SPAC仍有潛力

SPAC Insider數據顯示,2023-2024SPAC募資額穩定在200-300億美元,雖不如2021年,但交易品質提升。台灣新創只要抓住一單,就能募到數億美元,夠你擴廠、打品牌。而且,亞洲公司透過SPAC上市的案例在增加,像印度的Swiggy,估值50億美元,給了我們信心。

小馨的深度觀點:SPAC是台灣新創的國際跳板

我覺得,SPAC對台灣新創來說不只是募資工具,更是走向全球的跳板。台灣市場小,資金有限,想變成獨角獸就得去美國。但SPAC也不是免費午餐,你得有硬實力撐住估值,還得適應美國的監管和投資文化。

未來,我看好SPAC在科技和綠能領域的潛力。台灣如果能出一兩個成功案例,比如下一家Gogoro,就能帶動更多新創試水SPAC。政府也可以幫把手,比如提供稅務優惠或跨境輔導,讓團隊更有競爭力。

4. 給新創的行動清單

最後,送給台灣新創幾個To-Do List

練英文:投資路演全靠英語,練好Pitch是基本功。

組團隊:找個懂美國市場的CFO或顧問,幫你對接SPAC

挑時機:市場冷卻時出手,SPAC更願意給好條件。

保實力:技術和產品是你的底牌,別只靠講故事。

結語:台灣新創,SPAC帶你飛!

SPAC是台灣新創衝美國的快車道,雖然有風險,但機會更大。只要準備好,你就能從台北飛到納斯達克,站上國際舞台。小馨會一直陪著你們,下期想聽什麼?留言告訴我!點贊、訂閱,愛你們哦!

Meta砸破真相鐵籠!「社群註釋」革命來襲:你敢當真相守門員嗎?

(圖片來源:AdobeStock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