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一張保單,算誰的,各自表述!」法律背後的矛盾你一定要知道。

2025/08/18

「一張保單,算誰的,各自表述!」法律之間互相打臉,背後的法規矛盾你一定要知道。

2025-08-05 01:50 經濟日報報導,台北國稅局近日開出一張高達 51.2 萬 的贈與稅補稅 + 罰單:父親在 112 年投保年金險,自己當要保人,兒子為被保險人。

114 2 月,兒子成年後,父親將要保人改成兒子。國稅局認定這是「保單贈與」,按價值準備金 500 萬計算:超過免稅額 244 補徵贈與稅 25.6 萬,未申報加罰一倍,合計 51.2 萬!

很多人不解:換個名字為什麼要繳稅?保單的所有權,到底歸誰?這不是國稅局單方面的見解。

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在 108 年度台抗大字第 897 號裁定中已明白指出:保單價值(保單解約金)屬要保人的財產,可以作為強制執行的標的。意思很清楚——保單的現金價值是要保人的資產。

那保險法第 112 條又是怎麼說的?

保險法第 112 條規定
保險金額約定於被保險人死亡時給付於其所指定之受益人者,其金額不得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。

這就奇怪了:
如果要保人被保險人,那保單財產權本來就屬於要保人,怎麼會跑到被保險人的遺產裡?
如果要保人 = 被保險人,生前它是要保人的資產,死亡後卻不列入遺產,邏輯斷裂。

這是一個明顯的法條與財產歸屬認定矛盾。

法律錯誤造成的傳承風險

這種不一致的法律規定,直接影響:

保單傳承的稅務規劃(贈與稅 vs 遺產稅)

不同時間點的課稅基礎與適用法條

強制執行、遺產分配與最低稅負制的交錯衝突

沒有專業規劃,就可能在不同階段踩中不同法律的地雷。

承馨家族辦公室的角色

我們一次檢視:
贈與稅、遺產稅、所得基本稅額條例(最低稅負制)、強制執行風險,用信託、分批贈與、保單架構優化,設計跨法規的最佳傳承方案,讓保單成為家族資產的護城河,而不是定時炸彈。

 

#一張保單各自表述   #法律矛盾   #最高法院   #保單價值準備金   #贈與稅   #遺產稅   #最低稅負制   #保險法112條   #家族辦公室   #承馨家族辦公室   #資產傳承   #節稅策略   #傳承規劃   #稅務陷阱

(影片來源:承馨家族辦公室 YouTube頻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