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的投資市場,許多人認為「賠錢的公司不值錢」,但現實中,很多全球頂尖企業在虧損時期仍能獲得超高估值,比如特斯拉、亞馬遜、Uber,甚至台灣一些新創企業。為什麼會這樣?
今天,我們將帶你解析 「為什麼賠錢公司仍能有高估值」的關鍵因素,並用知名企業案例來說明,讓你了解市場如何評價「未來價值」。
1. 成長型企業的估值關鍵——折現現金流 (DCF)
以 特斯拉 (Tesla) 為例,這家公司早年不斷燒錢,但市值仍突破 1 兆美元,原因在於市場並不只關心當下的盈虧,而是看未來的現金流與增長潛力。
示例計算:
預測未來 10 年,每年現金流 100 億美元
折現率 10%
加上終端價值,估值可能上兆美元
➡ 關鍵:未來現金流決定價值,而非當下的盈虧!
2. 市場信心 vs. 短期虧損——亞馬遜的案例
亞馬遜在 1994 年創立後,長達 20 年的時間幾乎沒有穩定盈利,但市值依然飆升。
原因:
市場相信其電商與雲端 AWS 服務的潛力
雖然短期虧損,但現金流正增長
投資人在乎市場占有率與未來獲利能力,而非當下的盈虧
➡ 如果企業擁有良好的商業模式,即使目前虧損,市場仍會願意給予高估值!
3. 可口可樂與穩定企業的估值邏輯——折現股利模型(DDM)
相較於特斯拉與亞馬遜這種高增長企業,像 可口可樂 (Coca-Cola) 這類成熟企業的估值方式則更注重 穩定的現金流。
示例計算:
每年股利 = 1.8 美元
股利成長率 = 2%
折現率 = 7%
估值約為 36 美元/股
➡ 市場對於成熟企業的估值更看重當前現金流,而非未來成長潛力!
4. 台灣市場的誤區:為什麼我們難以接受「賠錢公司有價值」?
台灣投資人普遍習慣以 P/E (市盈率) 來衡量公司價值,但這個方法 不適用於新創型企業,因為許多新創企業早期是 「主動性虧損」,透過擴張市場來換取未來收益。
常見的錯誤認知:
❌ 「公司沒賺錢,就不值得投資」
❌ 「高估值=泡沫,低估值=好公司」
✅ 「高估值的關鍵是未來潛力,而非短期獲利」
➡ 市場不只看當前財報,而是看「未來能否賺更多錢」!
結論:投資要看「未來價值」,而非單純的盈虧!
特斯拉 (Tesla)——雖然曾經虧損,但市場相信未來盈利潛力,市值突破 1 兆美元
亞馬遜 (Amazon)——虧損多年,但市場關注其業務擴展與現金流增長
可口可樂 (Coca-Cola)——成熟企業,股利穩定,估值依靠 DDM 計算
台灣市場的誤區——習慣用 P/E 衡量價值,但忽略未來現金流的重要性
➡ 市場估值是關於「未來」的賭注,而不只是看現在的盈虧!
你是否開始對「賠錢公司也能有高估值」有了新的看法?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!
(圖片來源:CANVA 授權圖庫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