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承馨家族辦公室的小馨,你們的好夥伴!今天我要為台灣的新創團隊量身打造一場美國SPAC (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,特殊目的收購公司) 上市的深度解析。SPAC曾是華爾街的「借殼神器」,讓無數新創快速登上國際舞台。作為一個有20年銀行資歷的我,我要把這東西盡量講得深入又簡單,還要加上我的獨家建議,幫台灣新創抓住這波機會!準備好了嗎?一起來衝美國市場吧!
SPAC是什麼?台灣新創的美國敲門磚
1. SPAC的本質:快速上市的捷徑
SPAC (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,特殊目的收購公司) 是一家「空白支票公司」。它沒有實質業務,目的就是透過IPO募集資金,然後用這筆錢收購一家私人公司,讓它快速上市。對台灣新創來說,這就像一張快速通關券,能繞過傳統IPO的繁瑣流程,直達美國股市。
想像一下:你是一家台灣AI或電動車新創,產品很棒但缺資金擴張。傳統IPO要跑兩三年,還得應付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(SEC) 的層層審查。SPAC呢?只要找到一家優質SPAC合作,幾個月內就能上市募資,速度快到飛起!
2. SPAC怎麼運作?三步直通納斯達克
SPAC的流程很簡單,分三步,對台灣團隊來說是個清晰路線圖:
SPAC募資:一群美國投資大佬創辦SPAC,先在股市募資,比如1億美元,然後把錢鎖在信託帳戶,準備收購。
尋找目標:SPAC有18-24個月找到併購對象。你就是他們的潛在目標!如果沒找到,SPAC解散,錢退回投資者。
併購上市:一旦談妥,SPAC把你併進去,你的公司就變成美國上市公司,股票開始交易。
對台灣新創的好處是:不用自己跑IPO,估值還能跟SPAC私下談,不像傳統IPO被市場壓價。像台灣的Gogoro,2022年就透過SPAC登上納斯達克,募資3.45億美元,成為成功案例。
3. SPAC的巔峰與現狀:頂峰雖過但機會仍在
SPAC在2020-2021年達到頂峰。2020年美國有248家SPAC上市,募資830億美元;2021年第1季更瘋狂,超過300家登場。那時候,美國市場資金多到爆棚,新創只要搭上SPAC就能起飛。但2022年後,熱潮退燒,交易量掉到每年100-150件。
原因有三:
監管加嚴:SEC推出新規,要求SPAC披露更多資訊,運作成本上升。
市場冷卻:利率上升,投資者對高風險項目興趣降低。
品質參差:不少SPAC併購的公司表現差,像是WeWork上市後股價崩盤,讓人失望。
不過,SPAC沒死!2023-2024年仍有穩定交易,尤其科技和綠能領域還在用。對台灣新創來說,這仍是個可行的募資管道。
4. 台灣新創的優勢與挑戰
優勢:台灣在半導體、AI、電動車領域技術領先,像台積電供應鏈上的新創,或是像Gogoro這樣的創新公司,很容易吸引美國SPAC的注意。加上台灣團隊執行力強,產品成熟度高,是SPAC眼中的香餑餑。
挑戰:一是語言和文化鴻溝,台灣團隊得懂美國投資者的期待;
二是競爭激烈,美國、歐洲的新創也在搶SPAC資源;
三是估值談判,SPAC團隊可能壓價,你得有硬實力撐住。
小馨的建議:挑對時機,找對人
對台灣新創來說,SPAC是個加速器,但不是萬能藥。
我建議:
時機:現在SPAC熱度降溫,反而是談判的好時機。美國團隊急著找優質目標,你們的技術可能是他們的救命稻草。
找人:鎖定熟悉亞洲市場的SPAC,比如有過台灣或中國案例的團隊,他們更懂你們的價值。像Gogoro的合作方Poema Global,就是專注科技領域的SPAC
或者你們可以聯繫我們承馨的合作團隊。

(圖片來源:finerva)